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(记者 杜燕 徐婧)科技赋能传统艺术形式创新与传承、北京保留传统的政协支招口传心授模式留住京剧的“味儿”……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,政协委员聚焦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建言献策。委员文化
“科技赋能传统艺术形式创新与传承,传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新活”北京市政协委员、北京北京市侨联常委、政协支招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忠洲认为,委员文化文化艺术不仅是传统增强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柱,更是新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文明风采的重要窗口,科技创新为文化艺术的北京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。可试点设立“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中心”,政协支招集中力量对京剧、委员文化书法、传统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收集和存储,新活增强其保护性、传播性和影响力。
陈忠洲还建议,充分利用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新兴技术,在版权保护和数字艺术消费领域进行先行探索,搭建艺术作品展示与交易平台;可每年举办“数字艺术博览会”或“文化创新交易大会”,吸引更多数字艺术创作者和收藏家参与其中,促进文化消费创新升级。
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北京市政协委员、北京京剧院杜镇杰张慧芳项目工作室负责人杜镇杰认为,在当下信息时代,要留住京剧的“味儿”,仍然需要保留传统的口传心授、耳濡目染的教育模式。建议抓住“一老一小”,即传承人和学习者,相关政策、措施都应当紧紧围绕“一老一小”设计、执行,使学习者更热爱,传承者更担当。
他建议,为年轻演员建立成长档案,为年轻人提供平等的晋级机会和展示机会,切实帮助年轻演员摆脱迷茫、扎根京剧,改变目前年轻演员多靠自我摸索成长路径的无序状态。通过为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等多种方式,常态化向年轻演员传授京剧优秀传统剧目,下“笨”功夫切实提升年轻演员演出传统剧目的质量。(完)